都说,美食承载记忆。你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“蒸笼塔”?一层层被叠的高高的蒸笼里,一层是肉包,一层是菜包,一层是米糕...... 近日,在义蓬街道头蓬社区文化家园内,一堂别开生面的“蒸笼”非遗文化课又将人们带回到了那热气升腾的“蒸笼岁月”。 
活动现场签到 

参观蒸笼“博物馆”小知识 “这是竹刀,刀锋上厚下薄,最薄处削竹最好;这是手钻,是用竹枝和绳子组成的,用的时候十字形摆放,拉动长竹让绳子带动短竹转动,短竹的钉便能钻孔;竹夹是用来定位的,而木枕是用来制作的工作台。”活动邀请了社区内的“蒸笼好手”们向孩子们仔细介绍制作蒸笼所需的工具,教授孩子们手工制作竹蒸笼的方法。 圈笼体,上笼牙、箍条、笼把,再经过下垫子、装撑子、排篦子、盘笼顶、装笼顶,一个简易的竹蒸笼就完成了。 
亲手用竹篾编竹蒸笼底 妈妈,你看我用蔑扎的蒸笼底结不结实? 爸爸,我捏的包子是不是比妈妈的好看?原来包子是蒸笼里这样蒸出来的? 
蒸笼手艺活态展示 
为非遗文化点赞 活动还特邀了非遗传承人傅桂年现场示范了“蒸笼塔”。傅桂年是“蒸笼”文化最具代表性的传承人之一,年轻时跟随父辈来到头蓬老街,从爷爷那一代开始,傅家三代人都以制作竹蒸笼维持生计。 


做包子,上屉蒸 活动现场特别设置了“蒸笼包子铺”和“笼笼创意馆”,孩子们“现学现卖”,模仿着制作包子上笼屉蒸、蒸笼插花。 

蒸笼插花 聆听着蒸笼的历史和蒸笼工匠们的故事,无论是现场的还孩子还是家长,都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魅力以及“蒸笼工匠”们对蒸笼制作精雕细琢、精益求精的匠人精神。“现在做竹蒸笼的手工艺人很少了,让孩子来体验下蒸笼手工制作,感受下老底子的文化魅力,也希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蒸笼非遗可以一直传承下去。”匠人们说。 蒸笼历史 蒸笼,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,已有200多年历史。如今,这门手艺已经成为一项传统技艺,被收编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。 
合影留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民间 讲好非遗文化故事 让文化传承于每一代人 让文化自信的风采照亮建党百年 |